近日,中山火炬开发区发布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这份“半年报”透露了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地区生产总值244.1亿元,同比增长4.4%。工业投资、技改投资规模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及总额排名全市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火炬开发区上半年经济会议。
回顾上半年,无论是经济数据的活力还是招商引资的引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热度、有速度、有力度的火炬开发区。
下半年,火炬开发区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高”“新”发展,力争今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于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60%。
热度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7.2%
工业投资增速代表着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长67.2%,占全市总量的20%,增速和固投占比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4.9%和13.1%。
工业投资为何能节节高?量质并举、抓大挖潜是关键。一方面,火炬开发区全力保障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项目投资建设,稳住产值产能,同时,深入挖掘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的潜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
中山洲明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计划投资22亿元,立足深中合作创新区在民众街道打造LED行业灯塔工厂,实现“共享工厂”模式在华南地区落地;家居行业“小巨人”中山朗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联手“西门子”,投资12亿元打造辐射大湾区的家居智能制造产业园……这些“投资贡献十强企业”,也是火炬开发区上半年产业经济的重要“助推器”。
当天,火炬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最大的10家工业企业获评“制造业领军十强企业”。通读名单有两个发现,第一,行业龙头始终坚挺,成为火炬开发区产业经济的重要“压舱石”。
明阳集团在中山火炬区开启下一个三十年新征程。
不久前,明阳集团在广东整体建成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加速向“深蓝”进军;康方生物宣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创新药商业化进入“爆发期”。
这些博弈全球市场的大企业,也是中山十大舰队的“领航者”,它们每领先一步,火炬开发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在全球价值链上跃升一级。
第二,入选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与火炬开发区“3+3”产业体系不谋而合,产业集群的优势凸显。
“火炬开发区领导班子多次带队到公司调研,现场办公为我们解决难题,全力支持公司增资扩产,这样的举动让我们倍感暖心。”受到表彰后,中山市德友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德友鑫”)秦大宇表示,在新能源锂电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德友鑫逆势而上,销售业绩、生产产值、工业总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1%、74%、270%。德友鑫增资扩产项目预计9月份动工,2025年3月底前竣工,助力企业实现10亿元的年度销售业绩目标。
速度
重大创新平台释放“湾有引力”
如果说“热”,是火炬开发区工业经济的关键词,那么“快”,则成为外界认识中山火炬开发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新坐标。
8月8日,火炬开发区光机电产学研基地项目宿舍楼提前5个月迎来主体结构封顶。宿舍楼明年3月启用后,将满足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中山研究院”)1000名硕博人才的入住需求。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提前五个月竣工。
“项目去年7月启动,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宿舍楼的封顶,这样的效率让我们振奋,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引才、留才、爱才的诚意。”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汪景梁说。
中山研究院项目快速推进,背后是中山火炬开发区联手“大院大所”,锚定“高”“新”赛道进行动能再造的决心。
作为中山首个硕博联合培养基地,中山研究院已建立起13个实验室,孵化出12家高科技企业,形成“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新校区建成后,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光电和人工智能领域高级别人才、高水平科研、高科技企业聚集新高地。
同时,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正打造4个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留创园主园区(二期)项目正建设国际人才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跨越“动力关”,破解“人才难”,国家级高新区不断突破“天花板”,拼出“新变化”。
重大创新平台提速抢跑的同时,土地整备工作也在快马加鞭——
今年,全区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用地面积1068亩,整备深中合作创新区土地超4000亩。 中山市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以下称“中山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EOD项目库,“湾区之眼”从此看世界。
大项目夯实大平台,大平台孕育大未来。火炬开发区作为中山“东融”深圳的桥头堡,正抢抓深中通道通车的机遇,以“工改”为抓手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力度
创新企业培育梯队渐次成型
今年上半年,德华芯片、博锐斯、惠利普等3家企业入选最新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年度累计上榜数全市第一。
“目前中山德华芯片批量生产的砷化镓空间太阳电池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成为国内卫星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供货商之一。此次获评‘小巨人’,对我们企业来说是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德华芯片”)研发项目经理刘建庆说。
德华芯片展厅。
“上天入地”的“火炬制造”火炬开发区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火炬开发区共有31家企业获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占全市23.3%;80家企业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占全市17.47%;9家企业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不难看出,火炬开发区已经铺排出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发展梯队,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按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科技领军企业”的预定线路持续升级。
这些企业瞄准“缝隙市场”,聚焦细分领域和高端环节,凭借各自的“独门绝技”在产业链上建立了竞争优势。在火炬开发区的现代产业版图上,“小巨人”正释放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能量”。
从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量上来看:八成以上成立年限超过10年;成立时间10—20年的,占比达到11%。这既是“小巨人”发展韧性的体现,也火炬开发区坚持长期主义的胜利。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当下,制造业俨然成为创新成果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上半年,火炬开发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4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测评达三级及以上24家,纬创资通成为全市首家“灯塔工厂”。可以说,抓住数字化改革浪潮,培育创新型企业,坚定追求韧性增长,已经成为火炬开发区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原则。
既要“大象起舞”,也要“蚂蚁雄兵”,“梯队培育”之下,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让火炬开发区“制造业当家”的根基越来越稳。
企业的干劲和信心决不是“一头热”,而是政企同心的双向奔赴——
上半年,火炬开发区梳理形成“1+4”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出台全年稳增长5个方面共14项政策举措,打造“炬省事”企业服务平台。火炬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走访企业近600家次,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时间均压缩至39天,并联审批率提升50%。
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服务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几十年如一日,火炬开发区陪伴着企业成长,一步一脚印练好内功、站稳脚跟,不断提升产业韧性。
有人说,最难的一条路,就是最快的一条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相信会有更多伟大的企业梦想照进“火炬现实”,一流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南方+记者 杨慧荣
相关阅读:
划重点!6张海报速览中山火炬区上半年成绩单
【作者】 杨慧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