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此乃人对自然变化作出的相应反应,即“天人相应”,更是四季气候更迭引发人体生理变化的真实写照。那么,又到秋乏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相关资料图)
秋乏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但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古代的范围。主要是人类为应对酷热难当的暑热,采取了人工制冷和降温措施,导致寒冷骤然而生,寒邪四处侵袭,人体防御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招架之功和还手之力。
对此,我国古代医者早有提醒:“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之,莫之则犯之者多。”然而,现代舒适的生活条件,让人们在尽情享受中似乎早已将前人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新型秋乏”因热得寒所致,原因有二:一是空调频繁使用,导致人体不断变冷,血遇寒则凝,气血运行不畅,代谢产物堆积,故而产生疲劳。另外,空调室内外温差加大,致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当温差大于5℃且反复出入时,植物神经即处于失衡状态,人体会出现种种不适。二是饮食过凉,冷饮冷食大量或突然进入体内,可使内脏温度急剧下降,尤其是胃肠受到寒冷刺激后,功能会大大地降低,以致食欲不振和胃纳不佳。若是室内温度过低,外加冷食,让人体内外受寒,可谓雪上加霜。由于“新型秋乏”是“现代型苦夏”造成的,故苦夏越苦,秋乏越乏。
进入九月,特别是白露节气后,气温会迅速下降,日照骤然减少,早晚温差骤然增大。气候剧变形成的冷暖差,可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人体生理功能失调,不仅会加重秋乏,甚至还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对此,根据“寒者热之”的法则,“新型秋乏”是因为寒邪作祟,所以预防应以“三暖”为主。
首先,确保衣暖。入秋之后,尽管还带着酷夏余热,但早晚温度已有下降,温差不断增大,不能再像夏天那样单衣薄衫了。必须遵循气候变化规律,适时增添衣物,加强保暖,尤其是气温骤变时更要注意。
其次,注意食暖。饮食要特别注意加热和保温,严格控制冷饮和冷食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故不宜食用。晨起可喝一杯热开水,以温暖胃肠和全身。同时,还可以增添如生姜和根菜类增温的食材。
最后,就是居暖。北方地区,卧室温度要适宜,夜里注意关好门窗,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南方地区,使用空调睡觉时,温度应设置在28℃左右。
除此之外,睡前可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轻体育运动,比如伸展活动或用热水泡脚,均能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植物神经节律,不失为预防“新型秋乏”的好办法。
来源:陕西科普 蝌蚪五线谱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